4月2日是“世界孤獨癥日”,因此我又重溫了一遍那部催人淚下的孤獨癥題材電影——《海洋天堂》。 影片中,由李連杰扮演的父親獨自帶著患有孤獨癥的兒子“大?!?。 父親身患肝癌晚期,時日無多,在臨走前不得不幫兒子找個歸宿。 于是,一個孤獨癥患兒的迷離世界展示了出來,他就像遠在天邊的星星,孤獨地閃耀著,仿佛生活在另一個星球。 或許是因為這些“星星的孩子”所處的世界太過遙遠,導致很多人對孤獨癥的了解都非常有限。 尤其是在電影和媒體的渲染下,人們要么把患有孤獨癥的孩子等同于“癡傻人群”,要么就覺得他們都是不世出的天才,反正跟我們正常人毫無交集。 但真實的孤獨癥患兒,其實跟我們的距離并沒有那么遙遠。 “孤獨癥”離我們并不遠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,全世界每160名兒童就有1名患自閉譜系障礙,并且有明顯的增長趨勢。 所以孤獨癥并不罕見。 孤獨癥也被稱為“自閉癥”,是一種因神經系統失調,影響到大腦功能而引致的終身發育障礙。 這種障礙一般始于兒童期,往往會延續至青年期、成年期,大部分病例在3歲前就會有明顯癥狀。 對于孤獨癥兒童,還有人誤以為就是那種不愛說話、不合群,表現比較奇怪的孩子。 事實上,孤獨癥并非心理問題,而是由于大腦異常導致的發育障礙。 換句話說,孤獨癥是一種先天性的生理疾病。 目前,孤獨癥還沒有專項藥物可以治療,但也不是說一旦患上,他們的人生就沒有希望了。 如果早期干預,通過長期的、專業的訓練減輕病癥,大約70%的孩子最終都能回歸正常生活。 因此作為家長,不要對孤獨癥“敬而遠之”,我們一定要從小關注寶寶的心理與行為發育,一旦發現有孤獨癥的可能性,就必須及時干預,孩子還有希望。 孩子3歲前,有這些癥狀要警惕 1.社會交流障礙 這點是對孤獨癥兒童最普遍的認知,患有孤獨癥的孩子,他們往往會沉浸于自己的世界中,所以不會像正常孩子一樣粘人、主動溝通,更不會與陌生人有任何交流。 如果我們發現孩子逗引時不發音或者不會微笑,不會區分陌生人和熟人,很少與人進行目光交流,不會有意識地主動與人交流等等,就有可能患有孤獨癥。 2.語言交流障礙 患有孤獨癥的孩子,通常還會伴隨一些語言障礙的表現。 比如3歲前不會主動地叫“爸爸媽媽”,無法控制說話時的音調和音量、說話的內容與語氣不相符,不會使用眼神傳遞信息和感情、眼神飄忽,不會用手勢、表情、身體動作與人交流等等,這些都是孩子可能患有孤獨癥的表現。 3.重復刻板行為 大部分孤獨癥兒童都會有一些“小怪癖”,這些重復刻板行為讓他們看上去像是一種“強迫癥”。 比如物品必須要物歸原位,說固定的話、做固定的動作,行為動機讓人捉摸不定,嚴格遵循固定的時間模式等等。 發現孩子有孤獨癥的可能,家長怎么辦? 目前醫學界對于孤獨癥的共識是: 一旦專業人員考慮孩子患有自閉癥,當下最緊要的任務不是判斷孩子是否確診,而是立刻進行干預,一邊干預一邊追蹤觀察,等到3歲時或3歲以后再進行診斷。 所以,關鍵還是幼兒階段的早期干預。 家長應該結合前文所述的3類癥狀,一旦發現孩子有一些早期自閉癥的跡象開始顯現,別猶豫,立即帶孩子到醫院進行專業的檢查和測試,并在醫生指導下,對孩子進行專業的干預治療。 但不得不說的是,這種干預是一種漫長的、復雜的過程。 可能對普通孩子而言很簡單的動作,孤獨癥兒童卻需要長期不斷的重復練習,且接受程度也比較差。 因此父母必須給予孩子更多的愛護、耐心、恒心,只有堅持下去,孩子未來才有可能像正常人一樣生活。 此外由于目前關于孤獨癥的相關知識在我國還不普及,對于孤獨癥患者,人們可能會抱有很多的誤解與歧視。 這對于自閉癥兒童以及家長來說,都是比較大的挑戰,我們還需要社會發出越來越多的聲音,對孤獨癥群體給予更多的關注,幫這些“星星的孩子”得到更多的體恤與關懷。 結語: 有孤獨癥患兒的家長曾說: “我只愿自己比孩子多活一天?!?/font> 這些孤獨癥患兒的家庭,處境遠比我們想象中更加艱難。 所以希望大家對孤獨癥能夠有一個正確的認識,比起來正常的孩子,他們更加脆弱,更需要得到關懷和幫助。 最重要的,還是能夠得到大家的認可。 今日話題:你身邊有患有孤獨癥的孩子嗎?
|